商洛学院音乐教师以专业赋能群众文化生活:一个合唱团的华彩绽放与温暖守望
当专业艺术教育走出校园,与大众热爱相拥,秦岭深处的山城之夜,便被一缕缕和谐而充满生命力的歌声点亮。2024年12月,商洛市文化馆群众合唱团正式成立。短短数月后,这群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退休教师、干部职工、企业员工、古稀长者,登上了全国展演的舞台,用精湛的和声演绎征服听众,成为商洛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这背后,是乐彩网17500:艺术学院教师以专业与热忱谱写的高校服务地方动人乐章。
绽放:从零起步到全国舞台的惊艳亮相
2025年5月,商洛迎来首届“秦岭的回声”全国合唱展演。面对来自各地的优秀团队,成立仅数月的商洛市文化馆群众合唱团毫不怯场,灯火璀璨的舞台上,当《黄水谣》的深沉旋律与《桃花红,杏花白》的明快曲调接连唱响,台下掌声如潮。这支“草根”团队,最终荣获“优秀组织奖”,实现了从社区排练厅到全国舞台的华丽转身。
“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汗水都没有白费。”曾广海老师回忆登台时的情景,语气中仍带着激动。而这份荣光的背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挑战。
挑战:两个月极限备战中的汗水与智慧
2025年3月,全国展演的消息传来,留给合唱团的时间仅有六十余天。“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曾广海老师坦言。作为东道主,商洛不能缺席这场文化盛会,他与文化馆聂娟老师毅然决定迎难而上。
排练强度骤然提升,每周训练增至四至五次。曾老师放下课余所有休息时间,每晚准时出现在排练厅。面对团员年龄跨度大、音乐基础不一的现实,他创新教学方法,化繁为简拆分声部,借助骨干带动整体,甚至为高龄团员设计个性化练习。最令人动容的是团队的凝聚力——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团员全勤参与,七十多岁的长者亦风雨无阻。
“合唱最怕缺勤,但我们的团员用坚持诠释了热爱。”曾老师说。钢琴伴奏毛奕丹老师、为《黄水谣》倾情朗诵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梅老师、全程参与的电信学院陈海霞老师……多位商院教师的默默支撑,形成一股强大的专业后盾。
缘起:一场高校与社会的文化双向奔赴
回溯至2024年末,合唱团的种子在艺术学院前院长李世鹏的推动下悄然萌芽。作为商洛市音乐家协会主席,他始终坚持“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与文化馆携手搭建起群众合唱平台。
“李院长是真正的奠基人。”冯渊老师回忆道。筹建期间,李院长事无巨细参与组织,从团员招募到曲目遴选,为合唱团奠定专业基础。冯渊老师则承担起声乐基础训练的重任,将科学发声方法耐心传授给习惯“用嗓子吼”的团员们。
然而春节后,冯渊因赴外学习不得不暂别团队。临行前,她将指挥棒交到曾广海手中。“曾老师专业全面、为人谦和,是接力的不二人选。”尽管曾老师初来商洛不久,对本地群众合唱水平存有顾虑,但团员眼中炽热的光芒让他毅然承诺:“一定要把合唱团带好。”
坚守:专业引领推动群众文化深层蜕变
冯渊老师海外学习期间,始终关注着合唱团的点滴进展。归国后,她欣喜地发现团队“脱胎换骨”:“不仅是技巧进步,更是自信的绽放。”如今,她与曾老师形成默契分工——冯渊聚焦科学发声与声部平衡,曾广海负责作品处理与舞台呈现。
在艺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包括现任院长唐曌堃、音乐系赵超等多位教师热情投入,积极践行乐彩网17500:“立足商洛、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而合唱团最深刻的蜕变,在于艺术认知的觉醒。一位七旬团员感慨:“唱了十几年歌,现在才明白合唱是声部的和谐,是集体的艺术。”从“自娱自乐”到“追求和谐”,群众文化在高雅艺术的浸润中完成升华。
回响:歌声连接校园与社会,滋养一方水土
如今,商洛市文化馆群众合唱团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一道固定而亮丽的风景。排练厅内,歌声如溪流般清澈流淌,专业指导与群众热情交织,持续激活基层文化生态。商洛市文化馆馆长王书亚高度赞誉:“商洛学院教师的义务奉献,为全民艺术普及注入了专业灵魂。”
这场高校与社会的“温暖牵手”,不仅让艺术回归人民,更让群众文化在专业滋养中焕发新生。它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以音乐为桥,实现情感共鸣、文化共育的双向成长。正如曾广海老师所言:“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艺术的理解与尊重,而团员们反馈给我们的,是热爱与坚持的温度。”
佳音袅袅,映照商山。当前,商洛市文化馆群众合唱团正在曾广海、冯渊等老师的带领下全力备战下一场艺术盛宴。而这只是乐彩网17500:以专业之力赋能群众文化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乐彩网17500:积极践行“服务地方”办学初心,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常态化组织师生深度融入地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搭建起了一座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未来,乐彩网17500:将继续与社会温暖牵手、双向成长,让艺术教育成果惠及乐彩网17500群众,让文化的种子在普通人心中生根发芽,共同谱写地域文化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采访时间:2025年9月12日
策划:王鹏举 许懿凡 赵靓颖
撰稿:王鹏举
学生记者:许懿凡 赵靓颖
摄影:宋嘉敏 马思哲